記錄一下這兩本書喜歡的部份,持續更新!
人類大歷史
p.105
種種想讓生活變得輕鬆的努力反而給人帶來無窮的麻煩
歷史上少數真正不破的道理,就是原本的奢侈品往往最後會成為必需品,而且帶來新的義務。
過去我們有許多本該會讓生活輕鬆審時又如意的發明,像是洗衣機、吸塵器、電話手機電腦等等。
在以前,寄信是件麻煩事,得親手動筆,寫信封貼郵票,還得再走到郵筒那裡寄信
想要得到回信可能得等上幾天、幾星期,甚至幾個月。
至於現在我可以隨手就寄一封電子郵件,傳送到地球的另一編,如果收件人在線上,可能只要一分鐘就能收到回信了。
我確實諗下了所有麻煩和時間,但生活真的更輕鬆了嗎?
可惜事與願違,在傳統信件的年代,我們通常只有最重要不得不聯絡的事才會寫信。寫起信來也不是寫所欲寫,而是字斟句酌、考慮再三。而且通常對方的回信也是同樣慎重。
對大樹人來說,每個月來來去去的信,頂多就是幾封,也不會有人急於立刻回覆
但在今天我每天都會收到幾十封電子郵件,並且所有發信人都希望你立刻回應。
我們以為自己省下了時間,其實是把生活步調加速成過去的十倍快,於是我們整天忙忙碌碌、焦躁不安
p.132
組織自己生活的種種秩序其實是想像
1.想像建構的秩序深深與真實的世界結合
雖然想像建構的秩序只存在於我們的腦海裡,但他可以與真實的世界緊緊結合、密不可分。像是今天大多數的西方人都相信個人主義,認為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而不受他人看法的影響。在現代西方學校裡,老師和家長會告訴小孩,受到同學的嘲笑並不用太在意,因為只有自己知道自己真正的價值。除此之外,這種想像建構的虛構故事還落實到了現代建築之中,像是理想的現代建築會將房屋分成許多小房間,讓每個小孩都有私人空間....。如果在這樣的空間成長,任何人都會覺得自己就是個體,覺得自己的真正價值是由內而外
然而像是中世紀的貴族就沒有個人主義這一套。他們認為個人的價值是由社會階級,由他人的看法所決定。在這種情形下,被別人嘲笑成了莫大的侮辱。同樣的中世紀想像中的價值體系也反映在當時實際的城堡建築上。一座城堡幾乎不可能有兒童房(就算是成人也很少有個人的房間),如果是中世紀男爵的兒子城堡裡的二樓不會有他自己的房間,他睡覺的地方跟其他年輕人一樣在寬敞的大廳,他總是活在眾人的目光下,總是得注意別的觀感和意見,如果在這種環境下長大就會覺得,個人真正的價值是由他的社會階級和他人對他的看法而決定
2.想像建構的秩序塑造了我們的慾望
西方人最重視的那些慾望,都是建構在已經為時數百年的虛構故事上,包括浪漫主義、民族主義、資本主義、以及人文主義。隨心所欲不過是結合十九世紀浪漫主義與二十世紀的消費主義,再植入我們的腦海罷了
那些人們以為深深藏於自己內心的渴望,通常也是受到由想像建構的秩序所影響。例如,很多人都很想到國外度假,這件事情並沒有什麼自然或明顯的道理
像古埃及的法老王,也是把所有財富拿來建造金字塔,而不會想要去巴比倫瞎拼,去腓尼基滑雪。現代人之所以要花大把銀子到國外度假,正是因為他們相信了浪漫的消費主義神話
浪漫主義告訴我們為了要發揮潛力,必須盡量累積不同的經驗,體會不同的情感,嘗試不同的關係,學會欣賞不同風格的音樂,而其中最好的一種辦法就是擺脫日常生活與工作,遠離熟悉的環境前往遙遠的國度,親身體驗不同的文化氣味美食和規範
我們總會不斷聽到浪漫主義的神話,告訴我們「那次的經驗讓我眼界大開,從此整個生活都不一樣了」
消費主義告訴我們,想要快樂就該去買更多產品、更多服務。每一則電視廣告也都是小小的虛構故事,告訴你買了什麼產品或服務,可以讓日子過得更好。
於是鼓勵多元多樣的浪漫主義與消費主義一拍即合,兩者攜手前行,催生了販售各種體驗的市場
這種做法我們看到的不是某種個人慾望,而是他深深相信浪漫的消費主義。如果是古埃及有錢人和太太吵架,帶著它去巴比倫度假絕對不會是選項,反而可能是為他建一座他夢寐以求的華麗陵墓,才會讓他心花朵朵開
3.想像建構的秩序存在於人與人的思想連結中
「互為主體性」的存在,靠的是許多人主管意識之間的連結網路。
歷史上有許多最重要的驅動因素,都是具有互為主體性的概念,包括法律、金錢、神、國家
人類大命運
p.44
我們的生化系統不段適應,為的是增加生存和繁衍的機會,而不是快樂幸福的機會,只要是有利於生存和繁衍的行為,就會得到生化系統用愉悅的感覺來回饋,
p.83
正式說法我們現在處於全新世(holoncene),更好的說法可能是把過去這七萬年稱為「人類世」,也就是人類的時代,原因在於這幾萬年來,人類已經成為全球生態變化最重要的因素
雖然生態革命和大規模物種滅絕事件時有所聞,但原因都不是出於某種特定蜥蜴、蝙蝠或真菌的行動,而是壹些強大的自然力量造成的,例如氣候變遷、板塊運動、火山噴發或隕石撞擊
有些人擔心我們今天仍然可能會因為大規模火山爆發或隕石撞擊而有滅絕的危險,好萊屋電影靠著這樣的憂慮賺進了幾十億美元,但實際上這樣的風險小之又小,生物大滅絕的頻率大約好幾百萬年才會有一次,確實未來一億年間有可能會有一顆巨大的隕石撞擊地球,但大概不是下週二這種時間。與其害怕隕石,還不如害怕人類自己吧
p.164
人類為以一種不斷自我循環的方式,持續增強彼此的信念,每一次的互相確認,都會讓這張意義的網收得更緊,直到你別無選擇,只能相信大家都相信的事
只不過經過幾十年幾世紀,意義的網也可能忽然拆散,而由一張新的網取而代之。讀歷史正式看著這些網的編織與拆散,並讓人意識到,對這世代的人最重要的事情,很有可能對他們的後代來說毫無意義
p.168.
人類編織出一張有意義的網,並全心全意相信他,但這張網遲早也會拆散,直到我們回頭一看,實在無法想像當時怎麼可能有人真心這麼相信著。事後看來,為了到達天堂而參加十字軍,聽起來就像是徹底瘋了。事後看來冷戰似乎又事件更瘋的事。不過才短短三十年前,怎麼可能有人因為相信能打造出共產主義的天堂,不惜為此冒著核戰浩劫的危險?而現在的一百年後,我們對民主和人權的信念,也有可能會讓我們的後代,感到同樣的難以理解
沒有任何其他動物有能力對抗我們,並不是因為他們少了靈魂或少了心靈,而是他們少了必要的想像力
p.176
各種業務當然不會油神祇親自動手,他們根本只是人類的想像,也只會出現在想像中。所有日常業務都是交給神廟的祭司(正如谷歌和微軟也需要有血有肉的真人來管理業務
p.177
「生物的法老」根本無足輕重,真正統治尼羅河谷的,是一個想像中的法老,存在於數百萬埃及人口耳相傳的故事之中。
p.178
如果蘇美的神祇讓我們想起現代的公司品牌,那麼像法老這種活神就像是現代的個人品牌,一如貓王、瑪丹娜、或小賈斯丁。和法老一樣,貓王也有著生物的身軀,有生物的需求慾望和情緒,貓王得吃得喝也得睡,但貓王絕不只是一個生物軀體而已,他也像是法老,是一個故事、一個神話、一個品牌,而在這裡,品牌的價值要遠高於生物軀體的價值。
貓王一生,這個品牌賺進數以萬計的美元,但這所有必要的工作裡,只有非常小的一塊,真正需要貓王這個生物軀體,絕大多數都是由一支團隊完成的
p.182
這裡說想像的實體能夠建造或是控制事物,乍聽可能很奇怪,但我們現在卻很習慣說:美國製造了第一個核彈,中國建造了三峽大壩,或是谷歌正在打造自動駕駛車。
所以為什麼不能說是法老見了一座水庫、索貝克挖了一條運河
p.407.
遠古的採集者總是保持警覺,在森林裡找蘑菇的時候他們會仔細聞著風的氣味,專心觀察地面,找到一個蘑菇之後,他們會用全心全意來吃這個蘑菇,感受最細微的味道差異,分辨這個蘑菇究竟是適合食用或是有毒,到了今天的富裕社會,人類多半不需要如此敏銳,超市裡就有上千種食物可供選擇,食品安全都有衛生單位監督,但不管你選的是義大利披薩還是泰國泡麵,接下來都可能是坐在電視機前面狼吞虎嚥,幾乎不管這食物有何風味(正因如此,食品製造商才要不斷推出刺激的新口味,希望能夠動搖一下我們的無動於衷)
同樣的由於有良好的交通運輸,就算是住在城市另一邊的朋友,仍然很容易見到面。但就算真的見到面,我們卻也不見得真的把心思都放放在對方身上,總是在看手機有沒有新訊息、臉書有沒有新動態,覺得一定有什麼更有趣的事發生在別的地方,現代人類已經患「錯失恐懼症」總在擔心自己錯過了什麼,雖然手上的選擇比以往任何事後都多,但選了之後又很難付出全心全意
p.409
現在社會喜歡我們下定決心,而不是心存懷疑,所以整個政經體系也可能會推動我們往這種方向前進
然而比起擁有懷疑和矛盾的社會,如果一切要求明快堅決,生活反而可能變得更貧瘠而膚淺
p.410
數百萬年來,人類曾經是加強版的黑猩猩,到了未來,人類可能變成放大版的螞蟻
人文主義總是強調,我們不太容易確知自己真正的意志,每次我們想聆聽真實的自己總有許多吵雜的噪音鋪天蓋地而來
而且事實上,有時候我們不見得真想聽到自己真實的聲音,有許多人根本是處心積慮不想對自己瞭解太深
對人文主義來說,這任何一個情境都不會有一體適用的解決方案,但人文主義要求我們要堅強起來,不論內心的聲音在醜惡,也要勇敢面對
但從科技進步的觀點,一切就大不相同了,科技進展不想聽我們內在的聲音,而是要控制這些聲音,只要我們了解生化系統如何產生這些聲音,我們就能玩弄這所有開關,讓人生過得更輕鬆自在,想專心的律師可以來顆利他能(ritalin),有罪惡感的士兵可以吞個百憂解,至於對生活不滿的妻子,替你憂(citao)就是答案。而且這還只是開始
人文主義認為只有人的慾望才能使世界充滿意義,如果我們連慾望都能選擇,又是根據什麼基礎來做這種選擇?
什麼東西能夠取代慾望和經驗,成為一切意義和權威的本源?在2016年,正有一位候選人坐在歷史的接待室,等候面試,這位候選人名叫「資訊」
目前最耐人尋味的新興科技宗教正是「數據主義」,崇拜的不是神祇,也不是人類,而是敬拜資料數據
p.433
人文主義藝術推崇個別的天才
現在已有越來越多的藝術和科學創作,都是由每個人的不斷合作而誕生
個人正逐漸成為一個巨大系統裡的微小晶片,而這個巨大系統卻沒有人真正了解
每天我透過電子郵件電話和文章,吸收無數位元的資料數據,然後處理這些資料數據,再透過更多的電子郵件電話和文章,回傳新的資料數據。但我真的不知道在整個宏觀的架構中,我究竟我究竟身屬何處?我所產出的那些資料數據又和其他幾十億人或電腦產生的資料數據如何連結?
而且我也沒有時間找出答案,因為光是回覆電子郵件,就已經耗盡我的時間。隨著我提升效率,能夠更有效率處理更多資訊,也就是回復更多電子郵件、打更多電話、寫更多文章,反而是讓身邊的人淹沒在更多的資料流之中。這種無情的資料流,帶來了新的發明和破壞,而且不在任何人的計畫控制或理解之中。沒有人真能理解全球經濟如何運作,也沒有人知道全球政治將走向何方,但也沒有人真的需要理解這一切。你應當做的,就只是回信回得更快(而且允許系統存取這些內容),正如自由市場資本主義相信市場那隻看不見得手,數據主義相信資料流也有一隻看不見得手。
p.434
傳統宗教向你保證宗教向你保證,你說的每個字每個舉止都是某個偉大宇宙計畫的一部分,上帝一直看顧你,也在意你的所有想法與所有感受。
至於現在的數據宗教則說,你說的每個字、每個舉止都是偉大資料流的一部分,演算法一直看顧你,在意你的所有想法和感受。
大多數人對此都非常滿意。對於真正的信徒來說,要他們脫離資料流,等於是要冒著失去生命意義的風險。
如果你有了某種感受,,卻沒有別人知道他,也並未對全球資訊交換有任何貢獻,人生又有什麼意義呢?
人文主義認為:所有的經驗體驗是發生在我們心中,我們要從自己的心裡找出一切事物的意義,進而為宇宙賦予意義。
數據主義則認為經驗不分享就沒有價值,而且我們並不需要(甚至不可能)從自己心裡找到意義。我們該做的就是要記錄自己的經驗,在連結到整個大資訊流中,接著演算法會找出這些經驗的意義,並告訴我們接下來該怎麼做
p.437
數據主義對人類採用嚴格的功能觀點,完全依據能在資料處理機制發揮多少功能,來評估人類經驗的價值。
p.438
人文主義認為:上帝是人類想像力的產物
但現在數據主義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說道:沒錯上帝是人類想像力的產物,但人類的想像力一樣只是生化演算法的產物。
在十八世紀,人文主義從以神為中心的世界觀,走向以人為中心的世界觀,把神推到了一旁。
在二十一世紀,數據則可能是從以人為中心走向以資料為中心,於是把人也給推到了一邊
p.443
如果數據主義成功征服世界,人類會發生什麼事?一開始數據主義可能會讓人文主義更加速追求健康幸福和力量。數據主義正是透過「承諾他會滿足這些人文主義願望」而得以傳播。
只是我們放棄了以人為中心的世界觀,而贊成以資料為中心的世界觀,人類的健康和幸福看來也就不再那麼重要了
人類有可能從設計者降級成晶片,再降成資料數據,最後在資料數據的洪流中溶解分散。
p.445
過去想阻擋思想言論,做法是阻擋資訊流通
但到了二十一世紀,想阻擋思想言論,反而靠的是不相關的資訊把人淹沒
如今,我們已經不知道該注意些什麼了,經常浪費時間去研究、辯論壹些無關痛癢的議題
在古代,力量來自有權取得資料
到今天,力量卻是來自知道該略過什麼
留言列表